尊龙人生就是博d88住小帮官网装修案例建筑装饰建筑装饰毕业设计图2023西安美院
”扬帆启航,2023年建筑环境艺术系研究生毕业设计展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35位研究生的环境设计作品构成,在导师们精心的指导下,作品呈现出硕士阶段理论研究的拓展与延伸,展现出个人硕士研究阶段的设计能力与面貌。展览基于研究,体现出建筑环境艺术系在硕士人才培养方面,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将地域文化与特色、西部人居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研究内容,涉及传统营建与现代艺术设计、人居环境与信息环境艺术设计、城市更新设计、乡村振兴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公共艺术与环境设计、建筑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应用等。展现出本届学生较为扎实的当代环境设计理念和实践创新意识。尊龙人生就是博d88
在校期间作品《长安风物志-微缩长乐坊》获西美毕业季×王者荣耀长安风物志高校共创艺术展中表现优异主创,《麦田守望者》获第十二届研究生学术月现场个案展览作品入选,《游丝.纺绪——织绣博物馆室内展厅设计》获国青杯第五届艺术设计大赛展览作品三等奖,《思考——一组关于思考的家具》获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省级三等奖。
本次设计聚焦于河西走廊这一地域环境中的生土建筑与废弃建筑的再造。以老旧城区中的废弃建筑作为载体来展现传统生土建筑文化,具体展现现代化的夯筑工艺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更具创新性的生土材料,使得传统的生土建筑文化在现代化的设计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校期间作品《升腾》获2021中国空间艺术构造大展创新创意奖,《尺读-城市公共空间下的尺度效应》获2021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优秀奖第十五届中国好创意大赛三等奖,《长安风物志-微缩长乐坊》《留在麦田》入选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学术月个案展览。
城市的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变,老旧社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城市存量发展的主角,以挖掘现有空间资源,提升空间利用率为设计目的,通过调整、置换、激活、优化老旧社区现有空间,提高其功能及品质,在保持社区文化传承和整体特色风貌的同时,尊重空间文化,保留空间记忆,进而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在校期间曾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省赛金奖、“包豪斯奖”国际设计大奖金奖等奖项,多篇论文入选学术刊物《美与时代》、《艺术大观》、《中华民族博览》、《大学》,并以团队成员身份参与学科建设项目《土与筑》。
本次设计旨在彰显西安美术学院特有的院校元素,延续院校百年发展的历史可读性形态,展示“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特色,以视觉化创新的叙述方式融入本次设计,力求将具有美学延展、天人合一式的平衡生态性运动休闲环境交还于师生及城市居民,进而形成“运动场域”、“景观环境”及“应用人群”三者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
本硕均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研究生期间参与《学科高地:艺术空间传统原生材料设计研究绘制工作营》、《一带一路生土材料国际联合研究生工作营》及《四川美术学院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站》课题研究,并发表论文两篇,在中国空间艺术构造大赛、亚洲设计学年奖、立邦青年设计师大赛、中建杯、学院杯等设计大赛中均获得奖项。
作品以触媒理论为研究视角,探索触媒理论与有机垃圾处理中心环境设计的契合与应用,对有机垃圾处理中心环境中的“触媒化”特质进行分析并由此确立原始触媒点。随后从功能、空间、文化三个不同层面对触媒媒介进行塑造,同时提出触媒理论指导下的有机垃圾处理中心环境设计原则与策略,并总结出有机垃圾处理中心环境设计的价值体现。
论文《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发表于《工业设计》,参与课题《一带一路生土国际联合工作营》,作品荣获“2021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入围奖,“米兰设计周优秀作品展”三等奖“第七、八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入选“西安美术学院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研究生学术月现场个案展览”。
此次作品设计主题为文化传承视野下丁村公共空间更新,通过对丁村文化遗产与公共空间的梳理,构建“点、线、面”的空间格局,形成“一轴、一心、多组团”的空间骨架,尊龙人生就是博d88在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提取出文化符号,并通过直接、抽象、隐喻、象征的转换手法运用于环境空间更新设计中,从而营造体验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
在校期间作品《升腾》获2021中国空间艺术构造大展创新创意奖,《昆眼看世界》获2021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优秀奖,《西安霸位桥车游湿地》获第十五届中国好创意大赛三等奖,《长安风物志-微缩长乐坊》《留在麦田》入选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学术月个案展览。
以智慧技术为发展背景,对智慧理念进行相关概念梳理,利用这一契机,推动养老社区的发展,对城市社区景观进行可持续性的更新改造。发挥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建设创新化、多元化的社区景观。配合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完善社区养老景观系统,助力城市社区景观适老化建设,满足老龄群体对社区景观的使用需求,增强老龄福祉。
在研期间设计作品入选“为中国而设计”第十届全国环境设计大展,第六、七届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展,徽匠杯,国青杯,西安美术学院学术月等,参与环艺系学科项目两项。
设计以古骊靬村发展趋势及现状展开,通过对区域资源的精明利用,构建区域活力新体系;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为基础并以现代设计手法转译,延续乡村文化肌理;集市、创客空间与村民活动中心等设定,引导村落良性发展,已达空间功能满足原住民与外来游客多种 行为活动的诉求。
曾获“第十六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赛二等奖,2021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本次设计的场地选址位于深圳市东门老街商业片区,此设计通过重译场所空间、优化功能业态、营建记忆情境三方面,进行东门老街商业片区的活化设计。凭借人群在街区中的感观体验,建立个体、场所、社会间的情感联结,加强东门老街商业片区的文化性表现,以此激发其内生动力做到永续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化。
本作品以西安市雁塔区世家星城社区生活圈为例,以城市环境更新、规划的相关理念为指导,结合目前环境遗留问题,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对交通、设施、绿地、公共空间等进行改造,减少对城市中心的依赖,改善人居环境,形成符合城市整体形象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作品曾获“第七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陕西赛区二等奖,“陕西省第十一届室内设计大赛”优秀奖,入选“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学术月个案展”多篇论文发表于《文化产业》、《美与时代》、《中华民族博览》。
创作以汉长安城遗址东方红村街巷空间的活态化提升改造为重点,以汉长安城遗址文化激活村落街巷空间,作为纽带联系城市、遗址与居民,使其成为汉长安城遗址向外展示的一面门户,为村民、游客提供相应服务,激活城市资源,完善村落设施。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两篇,参与《五校联合2021“丝路风景”高校联合毕业设计工作营》、《学科高地:艺术空间传统原生材料设计研究绘制工作营》、《一带一路生土材料国际联合研究生工作营》工作营,参与“园冶杯”、“2022年学术月”等设计展览活动。
该设计创作意向式为探索半干旱地区城市化发展中,符合黄河甘肃段城市生态、人居环境、以及审美需求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双生道”即人类与动物之间设置合理的安全距离,减少动物因为人类的介入而发生的应激变化。以栈道为出发点,适当的对栈道进行高低错落的变化,做到生态优先为原则,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地。
在校期间作品《太阳村--陕西服刑人员子女救助站建筑景观设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展览,《AI在翟靖邻里社区》获中国建筑装饰协会CBDA装饰设计奖一等奖,《尘隐·陶·艺术馆》获2023米兰设计周陕西省三等奖。
本次设计提出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基础概念,在保护的基础上选取设计节点进行优化改造,以提升老县城村的整体空间品质,构建乡村美学体验场所,使老县城村在互联网时代持续吸引信息与流量,而成为流乡村,流乡村的发展使老县城村形成自下而上的景观遗产保护观念。
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金奖、省级铜奖,第十二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硕博组优秀作品等。
设计理念以融合共生为主题,搭建空间廊桥,旨在更新激活传统街区,优化外卖空间系统,重塑场所记忆,由于场地中的饮食文化充满浓浓的烟火气息,旨在通过渲染人间烟火气,传承文化基因延续城市文脉。
在校期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国家级期刊论文2篇,部分作品入选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精选年鉴(2021年卷),在校期间获“2021年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大赛”三等奖及优秀奖,“2021大学生‘艺术新星’美术与设计大赛”三等奖,“2021年新青年杯全球青年创意奖”三等奖,“2021年新青年杯全球青年创意奖”优秀奖,2021年入选“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法宣传文化作品征集展。
该项目依托“流体景观”策略,在西安市灞桥区吕家堡进行“吕氏乡约”非遗文化景观设计实践。实践对焦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吕氏乡约文化内容,以“育德园、启业塔、育礼廊、寻仙林”四处为设计主体,演绎具有非遗特色的乡村景观。
在校期间作品《积木社区》获第九届“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作品入选,《白云与蓝天的对话——麻黄梁黄土地生土窑洞艺术家村落》获2022美国 AIIDA AWARD室内设计国际创新设计大奖,《石为骨与土为肉的陕北石箍窑营造》入选第十届“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尊龙人生就是博d88。
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火文化、彝族特有的火文化与民族风情融入建筑环境设计之中,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科学技术手段,打造一个集民族文化传播、体验与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充满民族特色的火文化主题体验馆环境。
在校期间获“2021年研究生国家学业奖学金”,“西安美术学院2021-2022优秀学生奖学金”,设计作品《生·腾》获2021年“心境空间 构筑和谐”中国空间艺术构造大赛 创新创意奖,《工业景观》获“2021中国好创意(第十五届)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空间设计组三等奖,《毓于无痕·生如夏花——陕西省咸阳市烟霞镇袁家村民宿设计》获“2021第五届中建杯西部‘5+2’环境艺术设计双年展”建筑类优秀奖。
创作基于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以环境感知的视角探索在建国初期,国家借鉴欧美以及苏联住区规划模式,建成的一系列配套工业生产的工人居住街区的环境提升模式,设计选址定于西安纺织城四棉居住街区,着重其文化环境的提升,功能设施的改善以及街区场所记忆的延续。
在校期间获国家学业奖学金,学院奖学金,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中国而设计”第九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西安美术学院学术月个展
作品获“米兰设计周全国决赛”三等奖,“乡村规划”二等奖,“学院杯”入围奖,”中国好创意”全国三等奖,论文《秦岭北麓乡村复合型公共空间设计》收录于《现代园艺》。
秦岭内腹的凤州古城如同沉睡的飞鸟,其内部的失落空间则如同羽翼需被激发活力,环境设计将联通片片羽翼的脉络,成为古城发展的驱动力,以期通过唤醒失落民居、景观织补空间、重塑特色文化三个设计策略提升赓续凤州古城多元共栖的生命特性,并为古城两族人民生活聚居提供和谐相处的公共特色空间,以及促进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生土建筑人居环境,研究生阶段作品《大盘地窑卧云伴——大盘村老杨家地窑院环境设计改造》入选第九届为中国而设计,《The Loess Plateau Is White》获2021年法国innodesign设计展赛铜奖,论文《解读黄土高原人居环境中的生命理念与伦理模式》发表于住建部主办的《中国建筑业年鉴》期刊。
这幅作品主要是应用传统生土建筑语言的表达手法进行石峁遗址文化景观的设计实践。在此例设计中,“土为肉,石为骨”以及多材融合的建造理念得到充分的运用,以求最大程度还原石峁遗址生土建筑的历史风貌,弘扬传统生土建筑居住文化,并结合黄土高原独特自然风貌,打造一个以文化遗址博物馆为中心的大地艺术场所景观。
在校期间获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中国而设计环境设计大展入选奖、CIID建筑装饰协会奖等30余项专业竞赛奖项,申请获得个人专利2项。
此次设计依托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天阁村乡村振兴实践项目,对天阁村文化基因进行系统的梳理。通过重视本土文化、延续乡村记忆、弘扬爱国教育等方面,提出天阁村文化基因优化设计策略,并将其验证于天阁村设计实践之中,以天阁村为例,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在校期间获“第12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博硕组三等奖,“第四届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大赛,榄菊大湾区博物馆概念方案设计竞赛”高校组银奖,《毓于无痕·生如夏花——陕西省咸阳市烟霞镇袁家村民宿设计》获“2021第五届中建杯西部‘5+2’环境艺术设计双年展”建筑类优秀奖。
创作以江南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三个创作境界出发,阐述了在园林的自然观设计的视角下,将造园手法与民宿环境营造相结合,为民宿环境营造注入新的源泉。创作首先对乡村民宿环境、乡村民宿体验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整理归纳出乡村民宿设计体系以及乡村民宿环境体验设计原则,并结合乡村民宿设计案例,分析了基于三境论指导下乡村民宿环境体验设计策略,从巧于应借,精在乡宜;以画入园,因地成景;物我相融,情浸意升这三方面入手。首先,以人的行为及乡村整体环境基础为设计准则,营建乡土整体氛围,目的在于将传统乡土建造搭配乡土材料与现代建造技术相融合,创造出适应性的乡土格局;其次,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划手法,将建筑融入环境,开发多样性的游览线路,并且设计乡土意境主题要素,勾勒出一副诗意般的画面;最后,通过梳理公共空间、置入互动性节点,在场景中融入文化体验,使游客在民宿体验中触景生情,让人产生联想。力求为日后国内乡村民宿环境设计发展中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路径。
参与的作品曾获中国建筑装饰协会CBDA装饰设计奖一等奖,亚洲设计学年奖优秀奖,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展专业组二等奖,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空间设计组三等奖,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中国而设计”第十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展览,发表论文于《美化生活》。
作品围绕崔家街村太平水官社火展演空间进行设计,巡游空间由田野乡径和村落交通路网组成。村落原住民的需求、社火传统展演、杂乱的界面与文化割裂感使场所矛盾重重。充满乡情的街道才是崔家街的魅力所在,以“古村、古树、古建”环绕着村落展开线性的展演布局,形成“乡野+街巷”的设计理念。对传统的街道空间的营造进行探索,将村落的烟火气、社火的宏伟壮阔、游人的欢声笑语记录在村落空间里。最终以社火展演空间设计的方式激活街道,使之成为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空间载体。
在校期间获“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铜奖(2022)”,“青年文化创意大赛优秀奖(2021)”,“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优秀奖(2021)”等。
圊即厕,屿即岛屿,公厕长久以来就如一座座“城市孤岛”,本设计旨在改变其现状,展开人、公厕、城市之间的对话,以公厕为契机激活城市文化与活力,利用其数量及小体量的优势,通过“针灸”形式助力城市更新。
设计通过对陕北地域文化和榆林学院特质的研究,将地域文化植入到符合功能需求的设计中,从景观小品、节点表达、绿地规划和植被选择等多方面元素结合校园文化进行深度研究并设计,最终呈现出大学精神风貌与地域文化交相辉映,人文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校园文化景观改造设计作品。为大学校园观环境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当代西北地域建筑创作理论与探索》发表于《山西建筑》,在校期间获“2020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佳作奖,“2021第五届中建杯西部‘5+2’环境艺术设计双年展”建筑类、综合类铜奖,“2021C-IDEA Design Award Exhibition”设计奖,“2020香港当代设计奖”铜奖,“2020金方杯国际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
本设计是通过对镇江伯先路历史街区的建筑类型分析,将街区的历史“原型”的加以转换,通过织补的手法,将街区修旧如旧,试图将地方的传统文化与地域风貌结合到街区更新中。同时尝试通过引入现代材料与技术,来展现地域风貌。从整体-街区-建筑进行设计,提升街区品质,优化街区业态,更新街区建筑,焕发街区活力。
作品曾获中国建筑装饰协会“CBDA装饰设计奖”一等奖,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中国而设计”第十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展览,“亚洲设计学年奖”优秀奖,“米兰设计周全国决赛”三等奖,“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展”专业组二等奖,2022获“西安美术学院学业奖学金”。
运用一镜到底的画面视觉艺术特征植入景观设计中来,从整体性、沉浸感、空间序列、时空性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在丰富迷鹿村景观视觉文化,空间层次性的同时为迷鹿村空间带来活力,实现新与旧的对话;让游者“不经意”地发现迷鹿自然原始之美,也让迷鹿村在地文化和价值进一步提升。
在校期间作品《石为骨与土为肉的陕北石箍窑营造》入选第十届“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失衡的城》获第四届国青杯艺术设计二等奖,《白云与蓝天的对话——麻黄梁黄土地生土窑洞艺术家村落》获2022美国 AIIDA AWARD室内设计国际创新设计大奖。
立足于宝鸡这座城市,探索其历史文脉,围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将这座青铜器之乡的青铜文化与其背后的历史文明融入进博物院室内外环境设计之中。使人们无论在博物院室内外都能感受到绚烂的青铜文明与古香古色的传统意蕴,重拾我国深厚的文化记忆。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三篇,参与环艺系学科项目两项,作品曾入选“为中国而设计”第十届全国环境设计大展、第七届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展、“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大赛、西安美术学院学术月、“丝路之星”国际艺术大赛、韩国釜山国际建筑设计竞赛等奖项。
设计以“博物馆”作为依托,以“驿站记忆”作为建筑语境和切入点,将驿站文化遗存提炼为文字表达,以文字语义化身为建筑形象。通过对历史性空间场景的渲染,引导参与者对空间产生相应的联想并积极地开展游览活动。
在校期间作品《AI在翟靖邻里社区》获得CBDA装饰设计大赛一等奖,《太阳村——陕西服刑人员子女救助站建筑·景观设计》入选“为中国而设计”第十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展览,《觅途——西安市迷鹿村回归儿童救助中心空间提升设计》获得二十届亚洲设计学年奖优秀奖。
本次设计主要对汉杜陵遗址区内的景观要素进行梳理,在遗址展示区规划中避免过度的“园林化”、“公园化”景观,着重解决杜陵遗址保护与展示、周边景观要素无序滋生的矛盾。通过功能分区、优化道路、调整植被、场所营建、联动村落的方式实现对杜陵遗址景观风貌的现代化、有序化呈现。
在校期间作品《修旧如初,整旧如新》获第四届香港当代设计奖铜奖,《古城新街》获第三届伦敦中华艺术交流展铜奖。
刘古愚纪念馆暨村史馆设计是以清末著名教育家、维新派首领之一。以刘古愚的生平事迹为主线,整体空间以灰、白、红为主,将人物纪念馆空间与叙事性手法相结合,使整个纪念馆空间的序列性、空间性和体验感更加强烈,更好地让参观者了解刘古愚为中华民族崛起所奉献的一生,呼吁人们要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永远保持勤勉奋斗。
在校期间《博古·博谷-博物馆式餐饮空间改造设计》获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室内组优秀奖,《秦牧牛-秦川牛肉餐厅设计》获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室内组铜奖,《简意空间》入选西安美术学院学术月现场个案展。
西安雪花啤酒街艺术照明设计是通过“灯光+互动景观”调节情绪,“故事+装置”唤醒光的记忆,“市井+设施”形成光的共鸣,进行特定主题个性化、自适应变化的灯光交互设计。并根据场地需求将体验感知、空间关系以及景观叙事等多种属性相互叠加达到沉浸式体验,增强灯光与人、景、物之间的情感共鸣,赋能街区商业活力。
在校期间获“包豪斯奖”国际设计大赛金奖、全国艺术与设计大赛学院派一等奖、双年展银奖、CBDA装饰设计大赛银奖、“未来之星”全国八强与最佳设计影响力奖、发展中国家建筑设计大展铜奖、“国青杯”三等奖、包豪斯未来之星奖、“学院杯”优秀奖、香港当代设计奖铜奖、西美尖峰训练营三等奖、腾讯荣耀共建者。
作品为咸阳地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色彩研究,为研究咸阳地区地域性色彩风貌,论证理论成果的普遍适用性,达到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成果的目的,创作选取咸阳市天阁村三个老旧民居建筑样本进行改造实践。本次改造设计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地基础设置差,道路坑洼,垃圾站点等设施混乱,排水沟破烂,本次改造设计对天阁村民居建筑进行基础的修缮修复。另一方面,当地在红砖墙外涂白漆缺乏考虑,破坏了当地的地域性色彩风貌,使得该村村落地域性色彩风貌提升空间较大,本次改造设计对这个现象进行修复提升,对研究理论成果的验证很有实践价值。
在校期间获“2020第二届C-IDEA”优秀奖,“2021年第五届中建杯西部‘5+2’环境艺术设计双年展”建筑类铜奖、综合类优秀奖,“2021新加坡金沙艺术大赛”铜奖,“2021年国家学业奖学金”,“2022年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铜奖,“2022年学校三等奖学金”,2022年在《美化生活》杂志发表论文。
设计将结合儿童相关理论和西安市实际案例,在美育背景下的儿童活动空间儿童活动空间应充分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为儿童提供安全的、具有艺术性、创造性、自然性和互动性的空间环境,并利用空间环境建立儿童审美感知,激发审美意识,进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达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空间形态。
在校期间作品《空间的延异——袁家村自组织视野下生态景观微更新》获2021第五届中建杯西部“5+2”环境艺术设计双年展入围奖,《守望麦田-袁家村麦田剧场设计》获2021”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综合优秀奖。
遗址区村落寄生于遗址区,与遗址环境构成了完整的共生体,如何让依附于遗址的村落高质量的与整个系统同频共振。本案基于故汉城内西查村现状和序参量役使原理理论研究成果。尊重现实中历史文化现象和当下生活场景的交融,大胆的尝试从遗址区村落景观中寻找让人们发生联结和互补的可能,探讨一种新的可能的大遗址社区形态。
在校期间作品分获2021大学生“艺术新星”美术与设计大赛一、三等奖以及国青杯第五届艺术设计大赛一、三等奖。
主题园设计围绕文化性、生态性、纪念性、体验性四个方面,以“红军老祖”故事为主线展开,以红色文化展馆和本土文化展厅这两个展馆形成主题核心,使游客在此能够回顾历史故事、学习文化知识、缅怀前辈、领悟红色精神。通过互动项目,多手法全方位调动游客的好奇心,创建体验式旅游模式,让游客获得良好的体验参与感。
作品《净音息止——汉中庙坪民宿设计》获第四届中建杯西部“5+2”环境艺术设计双年展优秀奖,《隐市·逸》入选西安美术学院2021年艺术季暨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月现场个案展,《游野-民宿设计》获2021年学院杯中国室内与环境设计大赛综合组入围奖。
现有的中小型住宅无法满足普通三孩家庭多达五至七口人的居住需求,本设计即针对家庭居住面积相对固定与居住需求不断变化的矛盾,结合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从室内设计的角度对有限的室内居住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方案作出一定的探索。